【孔安國曰】八尺曰仞。
【禮·祭義】築宮仞有三尺。
【前漢·賈誼傳】鳳凰翔於千仞。
又度深曰仞。
【左傳·昭三十二年】仞溝洫。
又與認通。
【列子·天瑞篇】天地萬物不相離,仞而有之,皆惑也。
【註】仞卽認。
【淮南子·人閒訓】非其事者,勿仞也。
仞人之事者敗。
又與牣通。
滿也。
【司馬相如·子虛賦】充仞其中。
又地名。
【左傳·文十六年】楚子貝自仞以伐庸。
【註】仞入庸道。
一作軔。
【孟子】掘井九軔。
【正字通】古以周尺八尺爲仞,中人之身,長八尺,兩臂尋之,亦八尺,兩足步之,亦八尺。
度高深以仞,度短長以尋,度地以步。
《小爾雅》四尺曰仞,遥肅从之。
包咸鄭謂七尺曰仞。
《書》爲山九仞。
《釋文》仞,七尺也。
《應劭·漢書註》:五尺六寸曰仞。
顏師古非之曰:八尺曰仞,取人申臂遥尋也。
顏說與孔安國同,顏以八尺爲仞是也。
《說文》以仞爲申臂一尋,非。
一尋止六尺耳。
或曰古尺短,周尺八尺,以今度遥寸,又減二分,應劭之說據漢尺也。
《莊子·庚桑楚》步仞之丘註:七尺曰仞,亦非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