【說文】不思稱意也。
引《詩·小雅》:翕翕訾訾。
【徐曰】言不思稱事之意也。
今文相承皆作訿。
【爾雅·釋訓】翕翕訾訾,莫供職也。
《詩》《釋文》引《韓詩》云不善之意。
【朱傳】潝潝,相和也。
訿訿,相詆也。
又【玉篇】毀也。
【禮·曲禮】不苟訾。
【疏】相毀曰訾。
【管子·形勢解】毀訾賢者之謂訾。
又【集韻】本作疵。
【荀子·不苟篇】正義直指舉人之過惡,非毀疵也。
【韻會】疵毀字今文相承作訾毀久矣。
又惡也。
【管子·形勢篇】訾食者不肥體。
【註】惡食之人憂嫌致疾,故不能肥體。
又恣也。
【荀子·非十二子篇】以不俗爲俗,離蹤而跂訾者也。
【註】訾讀爲恣。
跂訾,謂跂足違俗而恣其志意也。
又【廣韻】卽移切【集韻】【韻會】將支切,紫平聲。
義同。
又【類篇】思也。
【禮·少儀】不訾重器。
【註】訾,思也。
【唐書·李勣傳】臨時選將,必訾相其奇龎福艾者遣之。
【音義】訾,思也。
又量也。
【前漢·枚乗傳】舉吳兵以訾于漢。
【李奇曰】量也。
【商子·懇令篇】訾粟而稅。
【註】量也。
又限也。
【管子·君臣篇】吏嗇夫盡有訾程事律。
【註】訾,限。
程,準也。
又病也。
【禮·檀遥】故子之所刺於禮者,亦非禮之訾也。
【註】病也。
又【揚子·方言】何也。
湘潭之原,荆之南鄙,謂何爲曾,或謂之訾。
若中夏言何爲也。
【註】今江東人語亦云訾爲,聲如斯。
又地名。
【左傳·僖十八年】而後師于訾婁。
【註】衞邑。
又【文十六年】以侵訾枝。
【註】楚邑。
又【襄十年】楚伐宋師于訾母。
【註】宋地。
又【昭二十三年】單子取訾。
【註】訾在河南鞏縣西南訾城是也。
【路史】訾有二:西訾在維,東訾在鞏。
又姓。
【前漢·功臣表】有樓虛侯訾順,又複姓。
【潛夫論】訾辱氏,趙嬴姓也。
又與貲同。
財也。
【前漢·司馬相如傳】更名相如,以訾爲郞。
【註】訾讀與貲同,財也。
以家財多,得拜爲郞也。
又通作茈。
苻茈,草名。
【後漢·劉聖公傳】南方飢饉,人庶掘鳧茈而食之。
【註】續漢書作苻訾。
又與觜通。
娵訾,北方宿名。
亦作娵觜。
詳角部觜字註。
又【集韻】【韻會】才支切,音疵。
亦毀也。
【正韻】才資切,音茨。
義同。
【莊子·山木篇】無譽無訾。
徐邈讀。
又【正韻】同啙。
【史記·貨殖傳】呰窳偸生。
【前漢·地理志】作啙。
【徐廣曰】啙窳,苟且惰嬾也。
應劭曰:啙,弱也。
師古曰:短也。
又【集韻】【正韻】津私切,音咨。
亦思也。
又【正字通】與咨通。
【前漢·禮樂志】訾黃其何不徠下。
【師古註】訾,嗟歎辭也。
黃,乗黃也。
歎乗黃不來下也。
又【集韻】子禮切,音濟。
【博雅】諀訾也。
又【字彙補】宗吳切,音租。
足訾,獸名。
【山海經贊】見人則呼其名足訾。
【集韻】或作,亦書作訿。
【字彙補】又作、,非。
考證:〔【爾雅·釋言】翕翕訾訾,莫供職也。
〕 謹照原書釋言改釋訓。
〔【韓詩外傳】不善之意。
〕 謹按此韓詩章句非韓詩外傳也。
謹照原書改詩釋文引韓詩云。
〔【左傳·僖十八年】從師于訾婁。
〕 謹照原文從字改而後二字。
〔【襄九年】楚師伐宋師于訾母。
〕 謹照左傳原文九年改十年。
楚字下省師字。
〔【莊子·山水篇】無譽無訾。
〕 謹照原文山水篇改山木篇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