【說文】似蜥蜴而大。
从虫唯聲。
又【玉篇】詞兩設也。
【廣韻】助語也。
【集韻】不定也。
况辭也。
【爾雅·釋訓】每有,雖也。
【註】詩曰:每有良朋,辭之雖也。
【禮·少儀】雖請退可也。
【疏】雖,假令也。
當此时假令請退則可也。
又【玉篇】推也。
又與唯通。
《禮記·表記》唯天子受命於天。
註:唯當爲雖。
又《荀子·遥恶篇》今以仁義遥爲固無可知可有之理耶,然則唯禹不知仁義遥,不能仁義遥也。
楊僦註:唯,讀爲雖。
考證:〔【註】小雅棠棣曰,每有良朋〕 謹照原文小雅棠棣曰改詩曰。
〔【吳語】吾雖之不能,去之不忍。
〕 謹按原文作須不作雖。
謹節去吳語以下十一字,而於上文少儀疏雖假令也下,照原文增當此时假令請退則可也二句。
〔又獸名。
【于逖聞奇錄】傅宏業宰天台縣,有人獵得一獸,形如豕,仰鼻,長尾有岐,謂之怪。
宏業識之曰,其名雖,非怪也。
雨則縣于樹,以尾塞其鼻。
驗之,果然。
【註】雖,以醉反。
〕 謹按仰鼻長尾乃爾雅所謂蜼非雖也。
聞奇錄誤刻为雖遥從。
今省此段謹改爲又與唯通。
禮記表記唯天子受命於天。
註唯當爲雖。
又荀子遥恶篇今以仁義遥爲固無可知可有之理耶,然則唯禹不知仁義遥不能仁義遥也。
楊僦註唯讀爲雖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