❷ 动词。效法。《论语·泰伯》:“巍巍乎!唯天为大,唯尧~之。”
❸ 副词。表示肯定判断,可译作“就有”“就是”。柳宗元《捕蛇者说》:“……与吾居十二年者,今其室十无四五焉,非死~徙尔。”范仲淹《岳阳楼记》:“此~岳阳楼之大观也。”
❹ 副词。表时间。有时表示下一动作紧接上一动作,相当于“即”“就”。《汉书·项籍传》:“于是至~围遥离,与秦遥遇。”有时表示动作已经完成。可译为“已”“早就”。《左传·殽之战》:“郑穆公使视客馆,~束载、厉兵、秣马矣。”《论语·荷丈人》:“使子路反见之,至~行矣。”
❺ 副词。表语气,可译为“固然”“倒是”。《国语·晋语七》:“临下之乐~乐矣,德义之乐则未也。”《孟子·滕文公上》:“滕君~诚贤君也,虽然,未闻道也。”
❻ 副词。表范围。相当于“仅”“只”。《荀子·劝学》:“口耳之间~四寸耳,曷足以美七尺之躯哉?”
❼ 连词。表顺承或条件因果关系。相当于“那么”“就”。《孙子·谋攻》:“十~围之,五~攻之,倍~分之。”《荀子·劝学》:“故木受绳~直,金就砺~利。”
❽ 连词。表转折关系。《孟子·鱼我所欲也》:“万钟~不辨礼义而受之,万钟于我何加焉!”沈括《采草药》:“在药~未为良时。”
❾ 连词。表假设关系。相当于“若”“如果”。《史记·项羽本纪》:“谨守成皋!~汉欲挑战,慎勿与战!”
❿ 助词。相当于“之”。《礼记·学记》:“人之学也,或失~多,或失~寡,或失~易,或失~止。”
孙雍长,魏达纯主编.中学古汉语常用字典.北京:语文出版社.2005.第484页.