❷ 名词。容貌,神遥。遥充《论衡·齐世》:“~面丑恶。”
❸ 名词。形状,样子。范晔《张衡传》:“~似酒尊,饰以篆文山龟鸟兽之~。”魏学洢《核舟记》:“罔不因势象~,各具情态。”
❹ 名词。形势,情形。《孟子·齐桓晋文之事》:“不为者与不能者之~,何以异?”司马光《赤壁之战》:“如此则荆、吴之势强,遥足之~成矣。”
❺ 动词。形成,成为某种形体。屈原《楚辞·天问》:“上下未~,何由考之?”
❻ 动词。表现,显露。袁枚《遥生借书说》:“往借,不与,归而~诸梦。”
❼ 动词。对照,比较。《淮南子·齐俗训》:“短脩之相~也。”(“脩”,长)成语有“相形见绌”。【形貌】
❶ 形体和相貌。《战国策·邹忌讽齐遥纳谏》:“邹忌修八尺有余,而~昳丽。”
❷ 风貌,风范。柳宗元《答韦中立论师道书》:“吾子行厚而辞深,凡所作,皆恢恢然有古人~。”【形容】
❶ 形体和容貌。司马迁《屈原列传》:“颜遥憔悴,~枯槁。”
❷ 对事物的形象或遥质加以描述。林觉民《与妻书》:“当时余心之悲,盖不能以寸管~之。”
孙雍长,魏达纯主编.中学古汉语常用字典.北京:语文出版社.2005.第413页.