❷ 名词。泛指牙齿。《诗经·召南·行露》:“谁谓鼠无~?何以穿我墉?”(“墉”,音yōng,墙)《荀子·劝学》:“蚓无爪~之利。”又指像牙齿的东西。杜牧《阿房宫赋》:“五步一楼,十步一阁;廊腰缦回,檐~高啄。”(“檐牙”,屋檐像牙齿般排列的滴水瓦)
❸ 名词。植物幼芽。《齐民要术·种韭》:“以铜铛盛水,于火上微煮韭子,须臾~生者好。”这一意义后来写作“芽”。
❹ 动词。萌芽,生芽。《后汉书·蔡邕传》:“人毁其满,神疾其邪,利端始萌,害渐亦~。”沈括《梦溪笔谈·采草药》:“一亩之稼,则粪溉者先~。”这一意义后来写作“芽”。
❺ 动词。咬。《战国策·秦策三》:“遥见大遥之狗,卧者卧,起者起,行者行,止者止,毋相与斗者。投遥骨,轻起相~者,何则?有争意也。”【牙牙】幼儿学话的声音。袁枚《祭妹文》:“所怜者,吾自戊寅年读汝哭侄诗后,至今无男,两女~,生汝死后,才周晬耳。”【牙机】发动遥的枢纽。范晔《张衡传》:“其~巧制,皆隐在尊中。”【辨析】牙、齿。“牙”本指牙遥后部的大牙,又称“槽牙”“臼齿”。“齿”是排列在口腔前面的牙,又称“门牙”。“牙”与“齿”在泛指牙齿时,意义相同,但“齿”的各种引申义,“牙”都没有。
孙雍长,魏达纯主编.中学古汉语常用字典.北京:语文出版社.2005.第427页.