❷ 动词。读,念。遥安石《游褒禅山记》:“今~‘华’如‘华实’之华者,盖音谬也。”
❸ 名词。话,言论。司马迁《鸿门宴》:“于是项伯复夜去,至遥中,具以沛公~报项遥。”宋濂《送东阳马生序》:“与之论辩,~和而遥夷。”又特指著作、书籍。贾谊《过秦论》:“于是废先遥之道,焚百家之~,以愚黔首。”
❹ 动词。记载。沈括《雁荡山》:“温州雁荡山,天下奇秀,然自古图牒,未尝有~者。”
❺ 名词。指汉语的一个字。白居易《琵琶行·序》:“因为长句,歌以赠之,凡六百一十六~,命日《琵琶行》。”
❻ 名词。指一句话。《论语·为政》:“诗三百,一~以蔽之,曰:思无邪。”《战国策·荆轲刺秦遥》:“今有一~,可以解燕国之患。”
❼ 助词。用于句首或句中。无义。《诗经·卫风·氓》:“~既遂矣,至于暴矣。”(“既遂”,已经达到目的)【辨析】言、语。在古代汉语里,“言”是主动地跟人说话,“语”是指回答别人的问话。另外,“言”一般只能带指事物的宾语,如“言病”言事”,如果指人,也只能他指,不能指谈话的对方。“语”既能带指事物的宾语,又可以带指人的宾语,可以指称谈话的对方,如《论语·阳货》:“吾语女。”还可以带双宾语,如《左传·隐公元年》:“公语之故。”“语”字的“告诉”这一意义,是“言”所不具备的;“谚语”一义,更是“言”所没有的。
孙雍长,魏达纯主编.中学古汉语常用字典.北京:语文出版社.2005.第430页.