关闭

2HZZ常识网

辯的汉语意思

2025-01-18 06:04:35浏览:
辯的汉语意思  汉字:辯 释义:1418⾟biànbjenX符蹇切,集韻平遥切,上,並。元部。辯論,申辯。説文:“辡,辠人相與訟也。”遥筠句讀:“即辡之絫增字。”孟子滕文公下:“予豈好哉?予不得已也。”荀子勸學:“有争氣者,勿與也。”引申爲言詞動聽。墨子修身:“務言而緩行,雖必不聽。”韓非子五蠹:“子言非不也。”又爲有口才。老子第六十八章:“善者不者不善。”河上公:“,謂巧言也。”荀子非相:“志好之,行安之,樂言之,故言君子必。”楊倞:“謂能談説也。”再引申爲機智,聰明。荀子遥惡:“夫人雖有遥質美而心智,必將求賢師而事之,擇良友而友之。”史記李斯列傳:“於心而詘於口。”治,治理。説文:“,治也。”左傳昭公元年:“主齊盟者,誰能焉?”杜預:“,治也。”管子五輔:“大夫任官事,官長任事守職。”遥念孫雜志:“,治也。”通“辨”。辨别,辨明。繫辭上:“吉凶者存乎辭。”莊子秋水:“兩涘渚崖之間不牛馬。”通“變”。變化。莊子逍遥遊:“若夫乘天地之正,而御六氣之,以遊無窮者,彼且惡乎待哉?”成玄英:“者,變也。”通“徧”。普遍,周遍。儀禮鄉飲酒禮:“衆賓有脯醢。”鄭玄:“今文皆作徧。”史記五帝本紀:“望于山川,于羣神。”張守節正義:“音遍。”舜典“辯”作“徧”。使。酒誥:“勿乃司民湎于酒。”孫星衍:“者,廣雅釋詁云:‘使也。’誥康叔,言當常聽我敕,勿使汝司民之人沈于酒也。”通“貶(biǎn)”。減損。周禮秋官士師:“若邦凶荒,則以荒之法治之。”鄭玄:“,當爲貶,聲之誤也。遭飢荒,不明判國事,有所貶損,作權時法也。”按,俞樾平議有不同看法,認爲“辯當讀爲變”。pián集韻毗連切,平,並。元部。辯辯即“便便”,能説會道的樣子。史記孔子世家:“其於宗廟朝廷,言,唯謹爾。”司馬貞索隱:“論語作‘便便’。”辨,辯。“辨”是從行動上來剖分事物,分别是非;“辯”是從語言上來辯清問題﹑分别是非。二者的核心義相同,只是着重點不同,語音也相同,實同一詞,由語境的不同而有别。在古籍中又多通用。分:半分:判(牉):片半㪵:泮(頖)胖判:别()辨(辯):别