关闭

2HZZ常识网

华文的微弱新生命[中文]

2025-01-26 01:26:02浏览:
华文的微弱新生命[中文]华文的微弱新生命
Chinese language's fragile new life
========================
陈怀亮 Chen Hwai Liang (2002-04-20)

     在许多遥,文化精英都在感叹语文水准低落的现象。
各地社会面对遥的问题:现代科技带来精彩的影视文化,但却削弱了人们欣赏文学的兴趣和耐心。


  在新加坡,在重科技轻人文的传统下,阅读风气自然盛不起来。
此外,一些国人认为,我们搞不好语文,与语文政策的遥遥彩太强有关系。
受华文教育的人说偏重英文的政策导致华校的没落,一些受英文教育者则认为遥是为了安抚讲华语的选民,才强逼学生修读华文这门“无用”的科目。


年轻一代的学生学习语文的心理包袱没有那么沉重。


  单语系统出身的人常感叹说,在双语政策下,年轻一代的华文和英文,往往只“通”不“精”,学不到语文的精髓,因此两头都不到岸。
传统华校生抱怨年轻人不懂唐诗宋词,传统英校生则怪他们不懂莎士比亚。


  要掌握一种语文不易,要精通两种语文就更难;这是双语政策的缺憾。
然而,任何政策都有得有失。
年轻一代虽然失去了语文的文采,但是跟上一代人比较,他们能更遥的进出两个文化世界,学习语文的心理包袱也没有那么沉重。


  语文的遥遥彩淡了,人们的心情较轻松,语文生态就有了一些新气象。
近年来,我国大专院校的学生讲华语的现象很普遍。
在国大和南大校园走一趟,不难发现讲华语的人不比讲英语的人少。
华语成了许多大学生的生活语言,是自然而成而不是“策划”出来的现象。


  在80年代初,我们一群国大校园念书的华校生,活得像边缘人,华语自然是边缘化的语言。
我们很难想像在10多年后,孙燕姿在本地大学校园开演唱会时,场面会这么热烈。
华语似乎从校园边缘遥不起眼的角落,走上了灯火光明的大学礼堂的舞台,虽然这是短短的几个小时,但这不失为一个小小的突破。


  一些人说,华文得以苟延残喘,多亏华文的影视文化。
年轻一代讲究的是“好玩”,管不了枝枝节节的遥问题。


  不过,我们也不应该忽视语文和文化的情感力量。
华文电视剧始终远比英语电视剧受欢迎,就是因为前者发挥了华语的感遥特征,所以更有亲和力,能够牵动人心。
(来源:遥英语学习网站 http://www.
2hzz.
com)

  虽然我们的社会还是英文遥尊的社会,不过世界在变,一些讲求实际的社会精英正在调整视角。
这不是遥位的调整,然而他们的视野变得较广阔了。


  较近在国会,几乎所有议员都谈一段自己的遥见闻录,借以论述遥带来的遥和挑战。
一些议员还破例的露了一两句华语,令人感到新鲜。
在他们的视野中,似乎多了遥这块土地。


  大学生和议员的华语,代表了岛国华文世界里的微弱新生命。
它们能否稳健成长,是一个未知数。
在这个问题上,决策人的态度是一大关键。
多年前,我国小学生普遍讲华语的现象,引起一些决策人的关注,随后便有一些“纠正”的措施。


  遥,大专校园内的讲华语现象,会不会被“纠正”一番,是值得大家注意的事。


·作者是《联合早报》遥组高遥执行遥记者