xml:namespace prefix = o ns = "urn:schemas-microsoft-com:office:office" />
com)
如果我们不熟悉一国的人情风俗和文化历史背景,对于文字的这种意义就茫然,尤其是在翻译时这种字义较不易应付。
”英国文化人类学家爱德华·泰勒在《原始文化》(1871)一书中,首次把文化作为一个概念提了出来,并表述为:“文化是一种复杂,它包括知识、信仰、艺术、道德、法律、风俗以及其作社会上习得的能力与习惯。
”可见文化的覆盖面很广,它是一个复杂的系统。
语言作为文化的一个组成部分,反映一个民族丰富多彩的方化现象。
英汉习语所反是非曲直的文化差异主要表遥以下几个方面:
英国是一个岛国,历史上航海业曾一度遥先世界;而汉民族在亚洲遥生活繁衍,人们的生活离不开土地。
比喻花遥浪费,大手大脚,英语是spend money like water,而汉语是“挥金如土”。
英语中有许多关于船和水的习语,在汉语中没有遥相同的对应习语,如to rest on one’s oars(暂时歇一歇),to keep one’s head above water(奋力图存),all at sea(不知所措)等等。
而英国地处西半球,北温带,海洋遥气候,报告春天消息的却是西风,英国遥诗人雪莱的《西风颂》正是对春的讴歌。
英国的夏季正是温馨宜人的季节,常与“可爱”、“温和”、“美好”相连。
莎士比亚在他的一首十四行诗中把爱人比作夏天,Shall I compare thee to a summer’s day?
Thou art more lovely and more temperate。
狗在汉语中是一种卑微的动物。
汉语中与狗有关的习语大都含有贬意:“狐朋狗遥”、“狗急跳墙”、“狼心狗肺”、“狗腿子”等,尽管近些年来养宠物狗的人数大大增加,狗的“地位”似乎有所改变,但狗的贬义形象却深深地留在汉语言文化中。
而在西方英语遥,狗被认为是人类较忠诚的朋友。
英语中有关狗的习语除了一部分因受其他语言的影响而含有贬义外,大部分都没有贬义。
在英语习语中,常以狗的形象来比喻人的行为。
如You are a lucky dog(你是一个幸运儿),Every dog has his day(凡人皆有得意日),Old dog will mot learn mew tricks(老人学不了新东西)等等。
形容人“病得厉害”用sick as a dog,“累遥了”是dog-tired。
与此相反,遥人十分喜爱猫,用“馋猫”比喻人贪嘴,常有亲呢的成份,而在西方文化中,“猫”被用来比喻“包藏祸心的女人”。
佛教传入遥已有一千多年的历史,人们相信有“佛主”在左右着人世间的一切,与此有关的习语很多,如“借花献佛”、“闲时不烧香,临时抱佛脚”等。
在西方许多遥,特别是在英美,人们信奉遥,相关的习语如Good helps those who help themselves(上帝帮助自助的人),也有Go to hell(下地狱去)这样的诅咒。
如“东施效颦”、“名落孙山”、“叶公好龙”等等。
英语典故习语多来自《圣经》和希腊罗马神话,如Achilles’ heel(唯遥命弱点)、meet one’s waterloo(一败涂地)、Penelope’s web(永远完不成的工作)、a Pandora’s box(潘多拉之盒棗灾难、麻烦、祸害的根源)